多年前读到的一位旅美作家的散文中提到,一位中国男人对女人学开车颇有微词,理由是,他的老婆本来是一位温婉可人的百分百贤良淑女,可一旦开上了车,她的脾气秉性顿时没来由地火爆乖张起来,驾车时动辄大爆粗口,实在不可理喻。其实并非女人格外善变,或者女人因为掌握了方向盘
就自命不凡,实在是因为,在面对同一件交通问题时,司机和乘客的大脑活动是不同的,乘客面对其他人的违规并线、低速行驶以及冒险的加塞这类行为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被冒犯,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身份和汽车密切相关。司机则不同了,他们在路上驾车的感觉好像身处网络聊天室,无人知晓他人的真名实姓。只有在线名字(车牌号)的“匿名”状态能够让司机妄自尊大的情绪开始膨胀。
为什么你总是感觉别的车道开得快?
眼睁睁看着别人向前走,这是让人感到最痛苦的事情。有时换车道似乎是很有用的办法,虽然我们经常得不到真正的实惠。加拿大一个电视新闻节目的两辆通勤车同时行驶在公路上,一辆车被告知要尽可能多变换车道,另外一辆车则要尽量少换车道。在长达80分钟的驾驶途中,换道的司机仅仅节省了4分钟时间,似乎这样换来换去并不值得,司机变换车道所承受的压力消耗他生命中的时间,可能不仅仅4分钟。即使频繁换车道时,司机多次把车开到别人前面,然而在整体上,他驾驶的车辆和旁边车道的车辆始终保持步伐一致。
道路的特征就是时停时走,很不规律,这种变化发生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车道。行驶在暂时开放车道上的司机可以迅速超过另一条车道上拥挤的车辆,然而之后,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车道也同样拥挤不堪,很多时间他都在看旁边车道上车辆呼啸而过。“旁边车道开得更快”,这种错觉一直左右着我们。
这是为什么?研究者发现,司机距离前面的车越近,他就越关注旁边的车道,产生的错觉也越离谱。在路上,司机大概有80%~90%的时间都盯着前方的路看,当然包括相邻的车道。据估计,我们每看两眼自己的车道,就会看一下旁边的车道,正因如此,我们才可能保证在自己的车道上驾驶。这意味着我们很了解从我们身边开过的车。但我们只用6%的驾驶时间来看后视镜,也就是说,我们更关注超过我们的车辆,而不是被我们超过的车辆。这说明,在拥挤的驾驶途中,实际上更多时间我们都在关注损失而不是收获,而人们一旦获得了什么,他们当即就不愿再放弃。
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处所做的一项调查发现,几乎10%的撞车事故和换车道有关。而又有多少换车道是出于必要?有多少是随意为之?
你是否经历过这种场面:在你试图换车道时,你看着别人的眼睛,他们允许你插队。你朝他们挥了挥手,这充满着人性的温暖。但眼神上的交流是我们人类在路上失去的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在路上,人们变得很不善于合作,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在飞快地驾驶时,无法进行眼神交流,这时如果留意他人可能导致危险。
更何况,在路上即便进行了这种沟通,也会让人感觉不舒服。你在红灯前面停下来之后,是否曾经“感觉”旁边的车里有人在盯着你看?也许这让你不自在。之所以会这样,首先在于这侵犯了我们路上的隐私。多数人,除了开法拉利的中年人之外,都不想自己开车时被别人盯着不放。
当你驾车行驶在高速路上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指示牌显示你所在的左侧车道在前方1英里处关闭,你必须并入右侧车道。这时你注意到了右侧车道的空当,然后迅速朝那里插了进去。接下来,前方路段渐渐堵起来,你先前所在车道上的车辆却一直在加速,你只能眼睁睁看着那些车辆,直至它们消失不见。你开始暗暗较劲,打算开回左侧的快车道,到万不得已时再插进该并入的右侧车道。
不久前的一天,我车开到新泽西州的一处高速路收费站。在泽西城北部,四周是一些漂亮的石油仓库和化学处理厂,我要开得格外谨慎才行。我忽然在珀拉斯凯高架桥上看到一个指示牌,上面的字看得越来越清楚:此道路前方1英里处关闭,请走右侧车道。我没有按指示牌驾驶,无视其他司机敌视的眼神。超了十几辆车后,右转到狭窄的车道插了过去,眼前是一片柏油路面。我心跳加速,妻子则用手遮住了脸。我成了一个后来插队者。
通过插队而挡住其他司机的路,这是一种很粗鲁的行为,甚至是在挑衅他人。“为什么不超过那个司机呢?你不认识他们,可能再也碰不见。”你坐在车里,就像身处一个网上化名聊天室一样,混在一些人中间,不受身份的限制,摆脱了正常生活的束缚,因此个人妄自尊大的情绪开始扩张。你表现得不会像在正常社交场合那般斯文,话语变得刺耳、粗鲁,因为说什么话都不必承担后果。
人们何时何地在什么人前面并入车道,他们需要挑选适合自己并路的地点,然而在最后一刻突然转弯,不顾及其他人,这是一种自由放任的做法,无疑是最糟糕的。
我建议你这样做:在你身处四车道的路上时,如果不得不并道,不要慌张。也不要停车,不可突然转到另外一个车道。待在你自己的车道上,如果路上车辆很多,但分配在两条车道上的车辆基本相等,会一起驶向并道处。在开放的车道上,司机让要关闭车道上的车辆先行,然后自己继续行驶。只要遵守这一简单的规则,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车上的“短暂昏睡”
这种道路经历很常见:你行驶在高速路上,路上没有什么人;或许你在自己家附近的安静街道上开车,突然之间自己“在车里醒过来”,随后你感到十分惊讶又心有余悸,记不起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做了什么,也不知道“走神”多久。
这种现象长久以来一直困扰着研究驾驶的人们,对此他们无法完全理解。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单独一个人驾车时,或者在熟悉的驾驶环境中。
一次模拟驾驶的调查表明:实验对象开了几个小时车感到很无聊之后,五分之一的司机都会经历“无意识驾驶”,通过分析他们的脑电波图,测量眼部活动可知:司机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偏离了自己的车道,而几乎80%的撞车事件和65%的险些撞车事件中,事发前的3秒钟司机都没有专心看路。
交通心理学
道路上有一个很奇怪的法则:多数人每天去往目的地所花费的时间大致相等,全世界都是如此,不管是在非洲的农村还是美国的城市,每天在路上的往返时间大概都需要1.1个小时。
在20世纪70年代,一名在世界银行工作的以色列经济学家雅科夫・扎卡维提出了一种名为“出行时间预算”的理论。他认为人们愿意每天花些时间来走动,有意思的是,扎卡维发现不同地方的人花在路上的时间“实际上是相同的”。赫尔河畔的金斯顿这样的英国小城市,其地理面积只有伦敦的4.4%。然而,扎卡维发现,当地和伦敦的汽车司机每天都要用去三刻钟时间来驾车。唯一的区别在于:伦敦人的出行次数少但距离长,而赫尔河畔金斯顿的司机行程短,出行次数却多。不过,两种情形中驾驶所花费的时间几乎相等。
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凯瑟尔・马切蒂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入探索。他指出,在汽车出现之前的历史上,人类自身的通勤时间一直维持在1小时左右。他所谓的这种“洞穴本能”反映出我们对运动(地理面积越大,可获取的资源就越丰富,遇到的同伴数量就越多等等)以及对家庭生活(比起在路上,我们在家更加安全和自在)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平衡。他认为,即使囚犯被判终身监禁,也可以有1小时的“放风”时间。如果步行是我们唯一的通勤选择,平均步行时速为5公里,那么每天进出洞穴所覆盖的面积可达7平方英里(或者是20平方公里)。马切蒂指出,这相当于时下一个希腊村庄的面积。而且他指出,从罗马到波斯波利斯,没有一处古城墙的直径大于5公里。换句话说,这样的面积刚好适合从市区的边界走到市中心然后再返回,时间为1小时。现在,在行人占主导的城市里,比如威尼斯城,其古城的中心城区直径仍旧维持在5公里。
我们从一处到另一处的运动方式在不断进化。城市的发展就像树木的年轮一样被记录了下来。马切蒂指出,1800年的柏林城,其面积大小很适合步行。不过后来使用了马车、电车、地铁,以及最终发展到汽车。城市一直在发展,其面积在增长,新交通技术也引起了速度的加快,二者相互成比例,然而一直以来,市中心和多数人之间的距离都约等于30分钟的路程。
古罗马的“1小时规则”在现代美国(及很多其他地方)依然存在,即使我们用汽车或者地铁取代了步行,“需要认识到,一半美国人的上班时间仍然接近20分钟,或者不到20分钟,”艾伦・比萨斯基说道,他几十年来一直整理关于我们上班的方式和路途花费时间的数字。似乎人类在通行方面存在一种与生俱来的局限,这也是在情理之中,毕竟一个人睡眠时间8小时,工作8小时,吃东西需要几个小时(而不是在车内),加上被自己的习惯或者孩子踢踏舞表演的安排填满之后,时间就所剩无几。研究表明,在一次出行中,30分钟的行程之后,人们对旅行的满意度开始下降。
华盛顿特区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来一直是个大都市,莱文森和库马尔发现这里的平均每次出行时间大约需要32分钟,几十年来都没有什么变化。真正改变的只有两个因素:出行的距离和平均速度。他们认为人类的行为很像“理性定位仪”。因为他们不愿花费过多时间来出行,所以搬到偏远的郊区后,虽然距离远了,但他们在郊区公路上的驾驶速度远高于拥挤的市区街道上的行驶速度,可以更快地驶向工作地点。
停车的效率
去购物中心或者商店时,如果停车场很大,除非这个停车场已经车满,否则你就可以观察到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正对着商店入口的那一排车位已经车满,而两边的车位却还空着许多,尽管把车停在商场入口处实际上比停在很多侧面的空车位还要远。
在停车场,人们总要寻找“最佳”停车位,然后再进商场,这样不可避免地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 人们总是转一转再停车而不是随便选择一个最近的车位 ,但有意思的是,那些开车转圈的人花很长时间寻找车位,通常情况下比起那些随便选择最近车位的人,他们走到入口处要花的时间更多,距离也更远。已有研究表明,人们驾车去某地时,经常会低估用去的时间。在停车场内转悠花去的时间看上去没有实际那么长,而步行的时间看上去要比实际多。
当你在拥挤的购物中心找到了停车位,你是否会像孩子一样欣喜?这使得你在离开时依旧心不情愿,尤其是还有他人在等待车位时。调查显示,如果还有司机在等车位,人们便会多逗留一下,似乎如果有人需要的话,突然之间车位便升了值。
(摘自《开车经济学》,中信出版社2009年4月版,定价:39.00元)